在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斗山镇,一群青年大学生正通过创新农业模式,助力乡村振兴。广东青年大学生“百千万工程”突击队的“邑”碗好米团队,深入斗山镇,研究绿稻种植与乡村农业现状,探索解决当地农业发展瓶颈的方法。
斗山镇作为“中国第一侨乡”和“鱼米之乡”,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。然而,尽管斗山镇是优质丝苗米之乡,农业发展却面临着诸多挑战。土地资源有限,导致每个村民分得的土地仅有四分,大部分稻米用于自给自足,只有少量可以出售。这种状况限制了丝苗米产业的发展,使得当地农产品难以形成规模效应。
更为严峻的是,随着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,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,农业生产力严重不足。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,也使得乡村经济缺乏活力。尽管斗山镇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悠久的种植历史,但缺乏有效的宣传和市场推广,使得优质丝苗米难以走出地方,进入更广阔的市场。
此外,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也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。缺乏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设备,农业生产效率低下,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难以提升。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斗山镇农业的发展,也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斗山镇的农业发展亟需创新和转型。如何打破现有的局限,利用现代科技和创新理念,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发展,成为摆在斗山镇面前的重要课题。
面对这些挑战,返乡创业的陈奭荣通过建立绿稻农场和台山绿稻生态农业有限公司,推动生态农业和智能农业的发展。他利用自然生态链控制害虫和杂草,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,提升水稻的产量和质量。此外,科技的融入也为绿稻种植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。绿稻农场实现了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,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,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。
团队通过调研斗山镇绿稻产业现状,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,联合“合作社+农户+政府”的多渠道产业发展模式,通过生态农业和智能农业的发展,结合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设备,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,为实现乡村振兴、建设美丽乡村贡献力量。
通讯员:杨文琪